尽管早已看过日本版的原作和美国版的翻拍,对故事的走向和结尾一清二楚,可看完这部中国版的《忠犬八公》电影,我还是跟同去的女伴说,我哭湿了半包纸巾;女伴说,她哭湿了一包;我说,因为我兜里只有半包。
《忠犬八公》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,关于一只小狗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等待它再也不会回来的主人。如今在日本东京的涩谷站,还立着这只秋田犬的铜像,成为有关忠诚与爱的地标。故事后来拍成了电影《忠犬八公物语》(1987)和《忠犬八公的故事》(2009),今年,这条小狗又来到了中国重庆,名字也从“八公”改编成颇具重庆色彩的“八筒”——听这名字就如同听见了重庆上空回荡着的麻将声。
(资料图)
电影的故事走向和原著几无二致,可为什么我们总能被同一个故事感动得涕泗横流呢?
也许,是因为狗狗萌。《忠犬八公》的主人公是一只中华田园犬,谁能挡得住一只幼犬楚楚可怜的眼神呢?谁又能对一只狗日复一日的等待无动于衷呢?据说,导演和动物演员组导演在选小狗时,设定了优选条件——性格要亲人、可以适当贪吃一点,这样在零食的诱惑下,小狗会更努力。
也许,是因为情感的永恒。小狗对主人的爱是纯粹而终其一生的,在《忠犬八公》的故事中,这种永恒的爱以等待的形式出现,而等待,是人类文学艺术中的一个母题。等待,一定起源于双方,但在等待的过程中,任何一方都可能提前退场。无望的等待是一场悲剧,却又更加印证了永恒。这样的情感,甚至超越了物种。
也许,是因为在动物的连接下,人与人之间也更容易卸下防备,消弭隔阂。《忠犬八公》中的主人一家,有深沉内敛的父亲、热情泼辣的母亲,还有不善言辞的儿子、直爽乐观的女儿。他们之间有误会,有矛盾,但这些小问题都只是浮在亲情之海上的微澜。小狗不会说话,“传话”却是一把好手,它在一家人之间穿行,人类通过动物这个“催化剂”,更容易表达自己。
《忠犬八公》的豆瓣评分目前8.0,好于80%的剧情片,观众对动物电影素来是宽容的。说是看动物电影,其实看的是动物,人类演员得排第二梯队;但说是看动物,其实最终看的还是人。
把一个日本的原著故事改编到中国,不只是换个场景换个狗,而是要与中国人的情感建立深度共鸣。《忠犬八公》选择了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,这座3D城市的过江索道,成为八筒等待主人的地址。在雾气弥漫的长江上游,老故事再一次发生,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。
除了八筒与主人一家,电影中还讲到了更多时间带来的城市变化:老街区面临改造拆迁,以挑扁担运送货物为生的“棒棒儿”也面临下岗失业……但在一切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中,狗狗八筒从未改变。
虽然它不明白主人为什么不回来,不明白为什么曾经的家园一夜之间成为废墟,但这些都不重要,它依然走着主人曾经的上班路,依然趴在自己曾经的小窝,它相信,自己只要等待,就好。等待与其说是为了追求一个结果,不如说就是它活着的全部。忠诚、善良、爱,都是很好很好的词,用这样的纯粹去要求一个人,无论你俩什么关系,恐怕都要求过高,所以我们就从动物身上寻找这些最高标准的映照。
无望的等待终归是令人心碎的,就像翠翠等待傩送,后会无期。当电影最后一幕,八筒在十年来叼回“家”、堆积如山的旧报纸前死去,影厅中不少强忍着没哭的人,也终于一个个开始掏纸巾。我们猜中了开头,猜中了结局,但理性的人类依然是情感动物,有时候,也和小狗一样,相信爱,渴望爱。
幸好,我们仍有和小狗一样的时候。
蒋肖斌 来源:中国青年报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